新年第一週,家門外突然傳來一串急促的門鈴聲,從快遞遞來的紙箱中,撥開層層細心的氣泡布保護,映入眼簾的是一只透亮的玻璃茶杯。乳白與淺綠的色粒,經過烘烤及冷卻後,在表面隨性交織成如雲霧朦朧的紋路,在夕陽餘暉下,更展現出多層次的色彩與光影。
紅琉璃吹製玻璃體驗工坊
《Be a blower》是紅琉璃於 2024 年,新推出的吹製玻璃體驗工坊計畫,這座誕生於寒冬中的炙熱玻璃工坊,展示了許多獨具特色的玻璃製品,不同於現代由機器大量生產的玻璃器皿,在玻璃體驗工坊中,不但能親自了解吹製玻璃的每一道過程,手工玻璃成品也將是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。
在冷冽的冬日中,從鶯歌車站沿著指標穿越廊道,隨即能望見一座木造穀倉,裡頭高達九百多度高溫的窯爐,正孕育著一件件玻璃作品,於烈焰中冷卻成型。
原本位於三峽學府路上的紅琉璃藝廊,在今年秋季遷往新北美術館附近的鶯歌農會通廊,這座挑高的懷舊木造建築原本是閒置的農會穀倉,經過修復後,由同樣具有七十多年歷史的紅琉璃承接營運。
除了延續原本藝廊的玻璃藝品展示,與旗下子品牌 GOODGLAS 好玻的玻璃器物販售,更打造出一片偌大的工作坊空間,進駐吹製玻璃所需使用的專業大型設備。這裡將不定期舉辦玻璃藝術家的聯合創作活動,邀請民眾一同近距離體驗吹製玻璃的過程。
近距離一窺手工玻璃吹製流程
紅琉璃的《Be a blower》吹製玻璃工作坊計畫,將透過數十道流程,與大約半小時的過程,帶領學員自行選擇喜愛的色料組合,取料定型、上色到吹擴、夾口、塑形,由專業師傅與工作人員從旁協助,完成專屬的玻璃器皿,讓吹製玻璃這門古老的技藝不再有距離感。
除了吹製體驗工作坊,紅琉璃也不定期邀請各世代的玻璃創作者,進行精彩的創作示範。不同於機械化的玻璃製程,人工吹製玻璃的藝術又被稱為 Studio glass,最早的玻璃工藝可追溯到西元 3500 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,並於歐洲發揚光大,傳言早期玻璃的流通跟耶路撒冷息息相關, 因為漫長的朝聖之路上缺乏淋浴設備,因此許多人都攜帶著小型的玻璃香水瓶,開啟了玻璃作為實用美觀器具的歷史篇章。
親臨羅德華老師的示範現場
當日在玻璃熱區,進行現場示範的藝術家羅得華老師,曾在西雅圖的 Pilchuck glass school 學習玻璃工藝,目前台灣熟稔手工吹製玻璃的師傅,大概只剩下十來位,日本大約有上百位,但美國卻有多達上千位的人才。紅琉璃希望透過近距離的互動體驗工坊,延續在地玻璃文化的傳承,以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器皿形式,揭開吹製玻璃製程的神秘面紗,帶領 Studio glass 走入當代人們的日常生活中,讓更多人能參與並感受到玻璃所散發出的獨特光彩。
・紅琉璃
營業地址:新北市鶯歌區文化路 181 號 A 棟
營業時間:10:00-17:00(商店至 18:00)
公休日:週一、週二
《Be a blower Workshop》- 紅琉璃吹製玻璃體驗工坊
報名方式:線上預約
報名網址:https://portaly.cc/redliuli
超美😍💕